太史公既掌天官,不治民。有子曰迁。 迁生龙门,耕牧河山之阳。年十岁则诵古文。 二十而南游江、淮,上会稽,探禹穴,闚九疑,浮于沅、湘;北涉汶、泗,讲业齐、鲁之都,观孔子之遗风,乡射邹、峄;戹困鄱、薛、彭城,过梁、楚以归。 于是迁仕为郎中,奉使西征巴、蜀以南,南略邛、笮、昆明,还报命。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,而太史公留滞周南,不得与从事,故发愤且卒。而子迁适使反,见父于河洛之间。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:『余先周室之太史也。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,典天官事。后世中衰,绝于予乎?汝复为太史,则续吾祖矣。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,封泰山,而余不得从行,是命也夫,命也夫!余死,汝必为太史;为太史,无忘吾所欲论著矣。 且夫孝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此孝之大者。 夫天下称诵周公,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,宣周邵之风,达太王王季之思虑,爰及公刘,以尊后稷也。幽厉之后,王道缺,礼乐衰,孔子脩旧起废,论诗书,作春秋,则学者至今则之。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,而诸侯相兼,史记放绝。今汉兴,海内一统,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,余为太史而弗论载,废天下之史文,余甚惧焉,汝其念哉!』 迁俯首流涕曰:『小子不敏,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,弗敢阙。』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,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。 五年而当太初元年,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,天历始改,建于明堂,诸神受纪。 太史公曰:『先人有言:「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。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,有能绍明世,正《易传》,继《春秋》,本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之际?」意在斯乎!意在斯乎!小子何敢让焉?』
太史公自序
-
龙门 - 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
-
会稽,禹穴 - 今浙江
-
九疑,沅、湘 - 今湖南
-
汶、泗 - 古代鲁国,孔子的家乡,今山东地区
-
邛、笮 - 今西南四川云南等地
-
绍、正、继、本 - 继承
于是论次其文。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,幽于缧绁。乃喟然而叹曰:『是余之罪也夫。是余之罪也夫!身毁不用矣!』 退而深惟曰:『夫《诗》、《书》隐约者,欲遂其志之思也。昔西伯拘羑里,演《周易》;孔子厄陈蔡,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著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而《论兵法》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、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。此人皆意有所郁结,不得通其道也,故述往事,思来者。』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,至于麟止,自黄帝始。
-
麟止 - 汉武帝元狩元年
维我汉继五帝末流,接三代统业。周道废,秦拨去古文,焚灭《诗》、《书》,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。 于是汉兴,萧何次律令,韩信申军法,张苍为章程,叔孙通定礼仪,则文学彬彬稍进,诗书往往间出矣。 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,而贾生、晁错明申、商,公孙弘以儒显,百年之间,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。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。 曰:『于戏!余维先人尝掌斯事,显于唐虞,至于周,复典之,故司马氏世主天官。至于余乎,钦念哉!钦念哉!』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,王迹所兴,原始察终,见盛观衰,论考之行事,略推三代,录秦汉,上记轩辕,下至于兹,著十二本纪,既科条之矣。 并时异世,年差不明,作十表。 礼乐损益,律历改易,兵权山川鬼神,天人之际,承敝通变,作八书。 二十八宿环北辰,三十辐共一毂,运行无穷,辅拂股肱之臣配焉,忠信行道,以奉主上,作三十世家。 扶义俶傥,不令己失时,立功名于天下,作七十列传。 凡百三十篇,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,为《太史公》书。序略,以拾遗补艺,成一家之言,厥协《六经》异传,整齐百家杂语,藏之名山,副在京师,俟后世圣人君子。第七十。 太史公曰: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,百三十篇。
-
表 - 表天下之大势,及理乱兴亡之大略,而观一时之得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