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笔记

鲁迅

朝花夕拾

回忆性的散文,相较作者其它作品,文笔欢快,叙事情节多。

*《二十四孝图》可作教育小孩的材料, *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写作者孩童时上私塾,欢快、童心未泯。 *《藤野先生》写作者日本留学,意气风发、书生抱负,有些情节的描述让我回忆自己当年去英国。 *《无常》写江浙一带的民俗,视角独特,写寺庙中“活板无常”那段异常精彩 *《五猖会》记述了作者小时一次父亲要求背完一片文章才许去看“五猖会”,明显作者感激父亲的严厉,以至于文中回忆无半点“五猖会”情节,全是背诵的记忆。

野草

作者与 1925 年前后所作的散文集,书中充满昏暗虚无,魑魅魍魉,梦魇,死去,复仇,愤世嫉俗。文中充满暗语,全然读懂需要考察研究。

因不满当时政治环境——奉天派与直隶派混战(1926年4月,东北奉系张作霖派飞机轰炸直隶系冯玉祥),写道

飞机负了掷下炸弹的市民,像学校上课似的,每日上午在北京城上飞行。没听得机件搏击空气的声音,我感觉到一种轻微的紧张,宛然目睹了“死”的袭来,但同时也深切的感着“生”的存在。

因不满鸳鸯蝴蝶派的依依呀呀,作者做一打油诗《我的失恋》

爱人赠我玫瑰;
回她什么:赤练蛇

龙应台

目送

读完«目送»我第一感受是龙的文笔细腻温情,中华文化造诣极深,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标杆。全书由多篇散文组成,关于父母与子女,子女与父母,兄妹之间的亲情令人感到,不愧为人生三书之一;关于中国哲学,古书的引述是很好的学习资料,值得研习。

李敖说龙是“文化台独”,我觉得她是政府洗脑式教育出的典型知识分子(五六十年代,台湾教育反攻大陆,消灭共匪),龙的视角中的中国仅指台湾,写到美国纽约地标建筑双子大厦时流露出少女般的欢呼雀跃,而写中国上海时则一副怨妇思忧——担心上海光鲜亮丽的背后缺乏文化的低韵;写美国从越南南部撤兵后越共迅速统一了越南时流露出无限可惜,觉得小人得志,革命尚未成功;写中国的一切不幸如文革等都认为的共产党所为,主观意识及其片面,而又对西方的民主自由是欣喜若狂,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普世救世主。

野火集

“民主自由” 是不是唯一的普世价值观,这是有争论的,至少它在中东,亚洲,东欧不尽如人意,但台湾的知识分子在80年代认为“明主自由”可以解救台湾, «野火集»正是在那个时代的点火之作,随之而来的是台湾实现民主政治,总统选举,两党执政,人民狂热政治。«野火集»中的种种在当下的中国极为常见,但中国要学习当面的台湾吗?我持反对意见。

“民主自由” 和 “共产主义”都是西方的产物,但它们都给中国带来了灾难,改革前三十年,中国追求“共产主义”导致全民狂热政治,社会扭曲对立,而“民主自由”也给台湾带来社会的对立。或许我们应该从中华文化中去找适合中国的制度。

平凡的世界

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小说文学是分流派的,路遥的«平凡的世界»属于典型的西北派,100 多万字的长篇,但读起来确能一气呵成。全文气势恢宏,情感充沛,片段中夹杂着很多旁白是小说的点睛之处,也可做间歇的情感释放。这些点睛之旁白大多成为了经典名句被广泛流传,有些预言现在回过头来看已然成真,及其震撼。比如,作者预言“极度的贫穷与物质的急速膨胀都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”,已经被证实。小说背景70年代末,中国社会煎熬于极度的贫穷导致的道德沦丧,而40年后的今天,中国人又深恶痛疾与物质的急速膨胀随之而来的仁义礼智信的缺失。

小说主人公面对平凡的世界的坚强与刚毅可供我借鉴与学习,主人公身上的那种倔强与坚持,做为西北人的我很有共鸣。全文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如何以平凡的心态面对逆境与挑战,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付托于平凡的工作。书中少平离开农村到黄原,生活窘迫,晓霞送来新做的被褥并附一纸条:“不要见贵,不要见外”,这爱情让我感到,男人还是喜欢同甘共苦,心灵相通的爱情!晓霞最终的离逝,以及小说结尾少平去找煤矿寡妇的情节进一步说明,人生没有捷径,人要有强大的内心,要能以从容自信的心态面对平凡的世界。

路遥是叔伯门的偶像,在我求学的路上他们常书信勉励于我,他们书信中最动容之处就是引用路遥的名句,在小说中重读这些名句,呼应过去,感动依旧。更有小说中少平勉励妹妹的信,让我在感动的同时又想到叔伯给我的信。

江南三部曲

江南三部曲《人面桃花》、《山河入梦》、《春尽江来》文字隽美,画面感足,作者与轻描淡写之间勾画出100多年时间跨度的中国社会的变迁。

繁华